tb0086 發表於 2018-5-31 10:15:35

为什么这个世界对孩子充满恶意?

在互联网上, “熊孩子”几乎成了儿童的代名词:不管你上一秒是多么品学兼优,在你做了一件 “错事”之后,下一秒就会被一些成年人冠上“熊孩子”的帽子,然后被批斗。

为什么这个世界对孩子会充满恶意?对他们的容忍度在急速下降呢?

高空抛下的未开封啤酒
近日,在陕西西安的某幼儿园里,孩子们做早操的时候,两瓶未开封的啤酒罐忽然从天而降,啤酒落地后飞溅出长长的啤酒花,万幸的是位置有所偏差,并未造成人员的伤亡。

学校和家长们很快找到了扔东西的女子王某,她态度蛮横地表示因为幼儿园的声音太吵,打扰到她休息。面对家长们的指责,女子叫嚣道:“砸死一个赔30万。”

且不说在幼儿园里正常玩耍的孩子是否是 “熊孩子”,单说一个大人从高层向下投掷啤酒罐的危险行为,恐怕都很难被原谅。

孩子踢打男子前,男子曾主动与孩子说话

之前四川男子公车上打小孩,不少网友根据掐头去尾的视频片段,认为是孩子主动挑衅男子,然后全部站在了打人男子的一方,并觉得“熊孩子”该打,要替家长教育。

那么,为什么人们对孩子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了呢,以至于高铁、飞机上的婴儿发出哭闹的声音,都被一些网友认为是大逆不道。
积累已久的“网络情绪”

如果没有记错,“熊孩子”概念在社交媒体走红,始于几年前某网站上一篇文章:亲戚过年带孩子来做客,把作者的模型弄得面目全非。这个话题引发了对这类孩子的声讨和诉苦。

人们经常会说“熊孩子越来越多了”“熊家长越来越多了”,并搬出一大堆新闻报道证明自己的观点。

的确,当我们在网上搜索熊孩子的时候,会蹦出一系列的负面新闻,令我们仿佛感觉世界都是熊孩子,再不管管熊孩子就要占领地球了。

当“熊孩子”成为热词之后,围绕这个热词做内容显然更容易获得流量。无处不在的自媒体、营销号根据人们的兴趣,只要是孩子搞出的新闻, “熊孩子”三个字就会出现在标题里,这和“河南”、“东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让人头疼的熊孩子

由此带来“熊孩子”成灾的印象,会加重人们心里的反感情绪。网上出现某个“熊孩子”被惩罚,或者“熊亲戚”被堵得哑口无言的帖子,大家往往是拍手叫好。在网上,他们都是一种被抽象化的、容易引起年轻网民讨厌的概念。

人们似乎认为当事人替他们完成了他们一直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生活压力令人丧失耐心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不少小孩的行为非常操蛋、缺乏教养,而且危害他人,让人恨得牙痒痒,比如推搡孕妇、对着电梯按钮撒尿。但是,为什么一个小孩在车厢、客舱里正常的哭闹,也被看作不可饶恕的恶习?

如今时代节奏变快,竞争激烈,生活压力普遍很大,更难以分出精力去容忍孩子,人们习惯性的用简单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而且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孩子,也不打算要孩子,他们活的自由也自私,在他们眼里,孩子的闹腾很令人讨厌,应该被治理的服服帖帖、老老实实,而他们没有义务去容忍孩子,毕竟他们也刚刚脱离孩子阶段。

只是他们忘了,一个2岁的孩子在车厢里发出哭声,在任何文明社会都是最正常的现象。

对孩子的要求脱离实际

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营养充足的孩子们也都长得高大,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轰炸,很多孩子看起来都比实际年龄成熟的多。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是完美的

不管是综艺节目还是电影电视的孩子总是品学兼优,让人们觉得,模范孩子是可以量产的,于是更加期望和追求孩子早早的成熟起来,早早的变成一个“小大人”,希望他们生出来就是二十岁,能够生活自理、自带伴侣、知书达礼、不熊也不调皮。

不要忘了,孩子永远都是从不懂事变得懂事,都要经过调皮的年纪,在时间面前,没有太多捷径。

究根结底,孩子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成熟,那么安静,活泼调皮是天性,不管是家长还是社会,需要的是规范孩子的“熊”,而不是打杀孩子的“熊”。

试问一下,哪个大人小时候没干过一些“熊”事呢?

發表於 1970-1-1 08:00:00

顾格尔 發表於 2018-6-1 01:45:29

熊孩子不能叫了吗

CM198304 發表於 2018-6-1 02:22:27

碰到过一个七八岁骂人骂得像八婆一样毒

mianfei88 發表於 2018-6-1 04:31:19

果然是不用、的冷知识,

mianfei88 發表於 2018-6-1 04:40:07

有什么问题 长知识了

mianfei88 發表於 2018-6-1 04:43:09

果然是冷知识,

小风残月 發表於 2018-6-1 06:58:10

因为大人不乖啊

發表於 1970-1-1 08:00:00

gaimeng4 發表於 2018-6-1 09:05:05

签到拿金币走人
頁: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这个世界对孩子充满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