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5 o* q2 k8 y; t- P3 Z4 X+ V5 T x( E0 M* P$ U4 x
( d# K( n, E x2 _$ k7 W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轿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古代的轿子实打实的由车演变过来的,在史书《明史·舆服志》记载:轿者,肩行之车。在宋代以前,人们就将轿子称之为肩舆,而“舆”本义指车厢,顾名思义,肩舆是指扛在人肩膀上的车厢。这个名称准确地表明了轿子的特点,也说明了轿子与其它交通工具的根本区别。关于轿子的其他叫法还有版舆、步舆、食舆、步辇等。“辇”本是人力手推车,秦汉以后,“辇”成为帝王皇家车驾的专用名称。 , k Q1 }) \' b2 U( E- Y6 q2 V9 w( |& g/ _6 p, D/ w
先有马车而后有轿; A B' }! a, v3 {) H/ k$ {
( U- V+ h. i/ U; Z
古代中国,是一个车马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度。从考古发掘上看,双轮马拉车在殷商时代已经非常普及。到了春秋战国,千乘之军已经成为战争的入门标配。 # w+ b& \) A, t1 ?. w. P7 @ 5 u0 n0 a0 e; }' S/ c* y! d ; G( e- p- _2 S! k2 K. C. H( u$ K# I' D- O
有了车马,为什么还要发明人力抬举的轿子呢?其实原因主要可以归咎为两点:在封建王朝“官本位”的体制下,轿子逐步从工具属性中分离,逐步成为阶级地位的象征;此外地形因素的制约和人力成本的低廉也让轿子更为普及。; k8 j5 W D3 ~0 G( D6 D
- b) G+ Q, `- T6 R9 L4 S3 x4 R( r1 z2 ?7 R% X# K! c" P
& N, i- _7 Y+ x3 W+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皇权政治的历史就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秉承“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的传统,皆以轮子为荣,只乘车不骑马,后来出于重农抑商政策,政府甚至规定“贾人不得乘马车”。汉朝崩溃之后,魏晋时期随着清流士风甚嚣尘上,皇帝也仿“名士”以牛驾辇,牛车逐渐代替马车,直至南北朝时期随着马镫的普及,马车才逐渐冷落。% |- f' k1 T) W. C/ n( O! l* i
% n" n+ s' v5 E5 J3 G这时候骑马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风潮并且一直持续到隋唐。随着初唐盛世的来临,马匹充足以及疆域的幅员辽阔让马车在唐朝达到全盛时期,并且已远远领先于当时世界。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皇族逐渐不满足于乘车骑马,开始乘坐以人力的歩辇显示其尊贵,或以肩舆来代步。比如在唐朝画家阎立本著名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宰相禄东赞时,乘坐的就是辇。" d0 d. w( x( J
! ^& ]9 k. ]1 [3 T; z1 `/ w 8 A( Y8 r/ E0 U 5 l- W, Q( {' S1 s3 D" Z# B) L) B总体而言,当时轿子还属于简易的“肩舆”,仅供皇室贵族和病弱者、妇女或老年人使用。大多数人是没有资格乘歩辇。这种情况直至两宋时期才有所改变,随着民间自由经济高度繁荣,南宋时期奢侈之风日盛,庶民不准乘轿的舆服制度逐渐被打破,这时,轿子才开始正式大规模普及。) Y7 F$ G$ m( c1 \* U# v: d
1 [) m/ o% O+ m. ?( C / H& s; e2 e6 w( a 2 f+ j4 |( w( E& j& ^' L+ H上图为清明上河图中的轿子,其外形与我们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轿子已无区别。: W @ g0 k. n9 h! F% y6 ^! }6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