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带你认识单簧管不为人知的一面 [打印本頁]

作者: lz015    時間: 2019-4-24 11:07
標題: 带你认识单簧管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庞大的管乐家族中

有一位神奇百变的音域冠军冠军

四百年来它从一个粗糙无键的圆柱管乐

一路演变成如今精巧的模样





单簧管 Clarinet

单簧管又名竖笛、黑管或洋萧,为圆柱形管体,上端是形状特殊的吹口,上附单簧片,底部则有喇叭口的扩音管。一般以黑檀木、塑胶、金属为材质。它也是唯一高低音域音色有明显不同的木管乐器,乐器的表现力突出,因此使单簧管又有“管弦乐团演说家”的称号。



根据德国巴伐利亚乐器工艺博物馆记载

近代的单簧管的前身为夏鲁摩(Chaulumeau)。这是一种无键的圆柱管乐器。是由德国乐器制造家邓纳(Johann Christoph Denner)发明。他在1689年将一种状似直笛的单簧管乐器加以改良,并于吹口下方加上了两个键,使乐器音域可超吹到第三泛音。在当时还有一种两键的单簧乐器,它和夏鲁摩在音色上有显著的不同;这种被称为Clarino的乐器声音明亮尖锐,由于代替巴洛克小号来演奏高音旋律,据说也Clarinet一字的字源。当时的演奏者通常是依乐曲音域的要求,来交互使用这两种乐器,之后就把单簧管的高音域称为Clarino,而低音则为Chalumeau。



到了巴洛克时期,乐器大多以黄杨木或黑檀木制造。外型有分两或三节,吹头的设计不一,但以邓纳的设计较宽大。演奏方式也与今日习惯将簧片和上唇接触的方式不同,这种吹法虽然可以获得较大的音量,但是却无法控制声音的质感;所以这时期的单簧管只能算是乐团中,强奏时使用的效果乐器。

到1730至1740年之间,单簧管出现了第三键,为了奏出这个低音,于是出现了加上喇叭口的单簧管。这项改良为使原来只能超吹降B的乐器,可以和新增的B音连接在一起,而让Chalumeau与Clarino两种音域的单簧管结合成为一种乐器。



在1750年时出现了五键的单簧管,这第四、五键,分别为左手和右手音;这四个键已能让单簧管勉强的吹出半音阶。在同一时期法国人罗特(G.Lot)发明了低音单簧管(Bass Clarinet),它具有浑厚的音质,及特殊的诙谐感。



1832年德国人波姆(Theobald Boehm)发明了长轴连杆并用在改良长笛上。1837年法国人布菲(August Buffet)发明乐器用的弹簧针。之后法国竖笛家克劳斯与包菲运用上述发明,合力开发出“克劳斯·包菲单簧管”。克劳斯·包菲竖笛用在机械构造上非常复杂,他们共使用了十七个按键与六个环键,而到了1870年这型乐器已成为法式乐器的标准型,并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大为风行。



紧接下来,西班牙人古梅兹在1885年伦敦发表全波姆式单簧管,他在“克劳斯·包菲”系统上加上第七个按键,改善右手的颤音外,又加上左手与上管的机械装置。之后法式单簧管不论在转调、半音阶、颤音等方面,都已经符合各方面的要求了。



了解了这么多和单簧管相关的知识

大家肯定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

欣赏单簧管演奏的魅力了吧!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5.100/)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