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损失惨重,令人痛心疾首。地震第二天,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景区也随之关闭,并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如今两年过去,九寨沟景区是否还能够恢复往日美景,涅槃重生? 日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研究员付碧宏团队发布了地震前后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核心区的滑坡、水体、植被覆盖度等要素遥感监测与评估结果。 通过多源遥感监测,结合实地科学考察,科研人员发现,经过两年的自我修复,九寨沟景区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风采,而且还“因祸得福”,产生了更加壮丽的新景观。 地震成就“仙境”? 在科学家看来,美景的形成,都离不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九寨沟的许多地貌景观,如海子、瀑布等,其形成演化其实都与地震活动导致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堵塞河道所形成的堰塞湖有关。”付碧宏说:“这是一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地貌景观形成过程。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其实就是最新的一次地震地质灾害事件。” 但是,随着九寨沟景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景区发展成备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网红打卡地”。这使得2017年的地震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然而,世界自然遗产地遭受大地震破坏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如何监测和评估九寨沟世界遗产地灾后恢复情况,并没有成熟的研究案例可以借鉴。 空间遥感技术作为一种监测技术,其覆盖面积广、多波段、多时相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监测工作的广度和效率,节省人力、财力,可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是空间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与传统卫星遥感、载人航空遥感相比,具有灵活方便、成本低、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分辨率高、信息量丰富、全天时工作的特点,可快速获取地理、资源、环境等空间遥感信息,同时具有机动、经济、安全等优点。 “因此,这种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地貌景观、水环境指标及生态环境变化监测评估中,比较适合我国山区或地理环境复杂区域的监测和评估工作。”付碧宏说。 同时,除通过遥感手段进行监测外,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相关课题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对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核心区主要遗产点开展了实地科学考察,验证了评估结果。 “意外”的美丽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诱发了大量同震滑坡,也形成了许多潜在滑坡隐患点,主要分布在日则沟,其中著名景点五花海周边的滑坡情况比较严重。受滑坡和泥石流、坝体崩塌等因素的影响,火花海的水体一度变混,甚至几近干涸,白色钙华暴露地表,受到了严重破坏。 灾后第二年,科研人员通过遥感监测和实地考察情况发现,部分同震滑坡点得到了工程加固和恢复。在地震中几乎消失殆尽的火花海经过科学恢复重建后,已开始恢复生机。 “九寨沟的水体颜色已经变得更加美丽。随着时间的修复,火花海有望重现当年五彩斑斓的美景。”付碧宏说。 除此之外,地震还为景区带来了一个“意外惊喜”。研究人员对比了火花海地区地震前后的多期遥感图像,发现由于火花海下游的坝体受到地震影响发生崩塌,形成了一个较大泄水口,导致海子中水体大量下泄排放。这使得其下游的双龙海区域水体面积扩大,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双龙海瀑布新景观。” 此外,地震前后遥感图像分析还显示,九寨沟世界遗产核心区的部分区域地震之后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但经过两年的自然修复,除了日则沟五花海周边外,九寨沟核心景区的植被生态景观已逐渐恢复至震前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