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670|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討論] 历代iPhone按键结构及排线的演变

[複製鏈接]

6385

主題

19

好友

2萬

積分

版主

美腿丝袜控…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昨天 23:34
  • 簽到天數: 2189 天

    [LV.Master]伴壇終老

    推廣值
    0
    貢獻值
    9667
    金錢
    57553
    威望
    25641
    主題
    6385

    文章勇士 回文勇士 文明人 附件高人 文章達人 附件達人 中學生 高中生 大學生 教授 愛因斯坦 永久貴賓 簽到勳章 簽到達人 男生勳章 版主 伴壇終老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1-21 15:07:1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在聊按键损坏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每代iPhone按键及排线的结构,相信不少朋友都对此不甚了解。有着十多年维修工作经历的阿良告诉笔者,想知道故障发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就必须先弄清它究竟源自于哪里,这不仅适用于手机维修,其他电子产品亦是如此。

      在拆机之前,先上一组全家福的照片,从2007年第一代产品诞生至今,苹果共推出了iPhone、iPhone 3G、iPhone 3GS、iPhone 4、iPhone 4S、iPhone 5、iPhone 5c、iPhone 5s共8款手机。现如今,把这8个家伙凑齐了放在一起真的很不容易,算是一种纪念吧。虽然它们造型各异,配置也不尽相同,但是每一款都称得上是当年最具影 响力的智能机。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从第一代iPhone开始,来了解一下它们各自按键的内部结构以及排线的构造。

      从上面可以看出,不仅每代iPhone的外观和配置在变化,它们使用的排线也有很大的不同。除了iPhone 3G和iPhone 3GS按键排线可以通用外,其他排线都是相对独立的。

      而且,这其中还经历了一个结构上的演变过程,iPhone、iPhone 3G、iPhone 3GS的电源键和音量键排线是一体的,到了iPhone 4和iPhone 4S时,两者的排线变成了单独分离的。不过,近两年上市的iPhone 5、iPhone 5c、iPhone 5s却又回归到了一体式排线的设计。

      细心观察对比不难发现,按照外观设计相似度,也可以将这8款手机进行划分,而结果恰巧就是前三代、中间两代、之后三代的组合,这正好跟排线构造 变化的趋势一样。由此也不难推断,苹果在改进按键和排线布局时,更多会受到外观设计的影响和限制,更进一步讲就是内部空间问题。

      iPhone按键布局成致损诱因?

      说实话,但凡电子产品、电器,多数都会有按键,至少会有个开关键。试想一下,家里电视的遥控器按键坏了,不能换台、调音量,是不是让人很烦躁,对如今使用率颇高的智能手机更是如此。

      极客数码的阿良表示,在众多维修案例中,iPhone按键损坏的表现主要有两种:1、按键塌陷,集中在电源键、Home键上,主要表现为物理按 键反馈和手感欠佳,按键没有了新机那种干脆和弹性。这个按键就像陷在孔位当中一样,失去了反弹的感觉。多数时候,塌陷的按键功能还是正常的,只不过按起来 比较费劲;2、按键物理反馈和手感正常,按压弹性十足,但是相应功能失灵,不能正常使用。

      遇到上述问题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iPhone的按键如此容易损坏?先抛开按键本身和排线不说,单看iPhone按键布局就能找到点原因。 历代iPhone都采用了相对简洁的设计风格,除了电源键、音量键之外,真正的功能键只有屏幕下方的那个Home键。这无形中增加了单个按键的使用几率, 而且也会限制用户的思维,因为很多操作就这一个按键可选,压力集中于一处,“受伤”就在所难免了。而其他智能机屏幕下方至少会有三个按键,比如标准的 Android手机,除了Home键之外还有一个返回键和菜单键。

      举一个实例,当我们要关闭正在运行的程序时,很多iPhone用户会习惯性地按Home键,而Android用户有的则会通过点按返回键或者菜 单键执行相关退出操作。还有就是在锁屏状态下点亮屏幕,iPhone用户更多习惯于点按Home键亮屏,因为这样更简单快捷,但也在无形中又增加了按键的 损耗。而一些Android手机除了电源键和Home键外,还支持音量键点亮屏幕。

      iPhone排线存在设计缺陷?(一)

      当然,布局和使用频率只是造成按键损坏的诱因之一,更深层次的还是iPhone按键排线本身和内部构造问题。

      先来说一下内部构造,也就是按键排线在机舱内的状态。从第一代iPhone开始,8款iPhone的电源键和音量键排线在手机中都是呈弯曲状态摆放(如图所示)。也就是说,我们每次按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给按键排线做“弯折运动”。

      接下来再看排线本身,其主要是由线体和连接键帽构成。可以看到,历代iPhone排线键帽垫片都呈圆形,而且会有一个凸起的小点,这个小点就是我们按压时所接触到的部位。

      iPhone排线存在设计缺陷?(二)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iPhone按键内部状态和排线构造跟按键易损有什么关系?”对此,极客数码维修工程师阿良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从iPhone一代开始到iPhone 4S,电源键、音量键、Home键损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排线键帽垫片错位,导致按键塌陷或者失灵,因为它是按键的着力点,同时也是功能实现的触发 点,一旦错位就会影响正常使用。而这部分是通过胶粘连,在内部空间频繁受压后,很容易会出现错位;

      2、进水腐蚀,主要集中在电源键和Home键上,因为它们的使用频率最高。这里提到的“水”是汗水,它具有一定腐蚀性,长时间使用后汗水会随按 压操作通过按键缝隙进入排线键帽处,日积月累这部分就会遭到腐蚀。尤其是Home键,由于它一直处在高电位待命状态,所以一旦有腐蚀性液体进入,就会导致 轻微漏电、打火,时间长了之后键帽下的“金手指”会附着一层氧化层,致使Home键失灵;

      3、排线断裂,主要集中在电源键上。由于排线在机身内是弯折状态安放,而iPhone内部空间狭小,排线本身设计的比较薄,频繁按压给其带来损耗,长时间积累就可能造成排线断裂。

      iPhone排线存在设计缺陷?(三)

      如果说iPhone一代到iPhone 4S的排线属于“娇气型”的话,那么iPhone 5的按键排线绝对算得上“易损型”。当提出要拍摄iPhone 5的排线时,阿良很随意地从报废零件堆里抓了一把出来,看来这货的维修率确实要比前几代高很多。

      其实,苹果早就意识到了iPhone按键排线键帽存在易错位、易腐蚀的问题。所以,iPhone 5的按键排线就有很大的调整,它的键帽垫片做了相应的加固,黑色小点基本不会出现错位或磨掉的问题。此外,键帽外还加了一层薄膜,这样既有助于防止顶点错 位,同时也能有效避免腐蚀性液体的侵害。

      经过多重加固和保护之后,按键塌陷、键帽错位、腐蚀等问题确实在iPhone 5身上很少出现。但之前几代的排线断裂问题却依旧没解决,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从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到,iPhone 5电源键下端链接排线明显要比iPhone 4、iPhone 4S要窄一半还多,而且线材也更薄。之前在讲按键内部结构时提到过,iPhone电源键排线在机身内是以弯曲状态安放的,频繁按压必然会造成损伤,之前就 频现排线断裂,如今变窄、变薄之后,问题加重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由此我们猜测,苹果意识到了键帽错位、腐蚀是前几代iPhone按键最突出的问题,所以它 将解决的重点放在了这里,断裂问题相对次之,然而连苹果自己都没有意料到断裂故障之后的发展会如此严重。

      维修按键也要“对症下药”

      对于维修这一块,有着丰富经验的阿良总是这样说:“维修的过程就像是给手机治病,同样需要望闻问切,想排除故障,就得学会对症下药,分清楚是什么样的问题,针对每种问题也会有不同的方法”

      根据按键损坏的原因和程度,会有相应的维修方法,简单来说分为两种:1、修复,比如按键出现塌陷,但是功能正常,这时就需要修复相关按键的弹性 和反馈即可。之前提到的电源键、Home键遭腐蚀问题,也可以通过清理氧化层恢复按键功能,或者是单独更换键帽上的顶点和垫片;

      2、按键反馈和弹性正常,但是功能失灵,这时就需要检查是不是排线断裂所造成的,如果确为断裂,是无法修复的,这时就得更换新排线。

      iPhone按键易损引发的思考

      整个看下来,iPhone按键易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并不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里面既有iPhone按键布局的原因,也有排线设计的缺陷,当 然还少不了用户使用习惯的因素影响。但是从消费、市场关系、产品使用来说,是iPhone设计生产在前,消费者使用在后,因产品自身存在缺陷,而让消费者 通过特定使用方式来“补救”保证手机寿命,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就像文章开始时提到的那样,iPhone之所以受到全球用户的追捧,一方面靠的是苹果的品牌 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对于手机品质的认可。

      当然,苹果也有“冤枉”的地方。从第一代iPhone诞生至今,就一直秉承着极致简约的设计,再加上追求新技术和高品质用户体验,所以 iPhone机身内部结构较其他手机都要复杂得多,也精密得多。但是,从iPhone一代到iPhone 4S五款产品,一直都坚持3.5英寸屏幕不变,功能和性能每代都在大幅提升,那么大点地儿每次都要加点东西放里面,出现问题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到了 iPhone 5身上,虽然屏幕升级到了4.0英寸,但是机身厚度又降了下来,空间变化并不大,问题也没有得到太好的解决。

      另外,从一个小的方面也能看出iPhone的特殊,大多数手机组装时使用的都是2种螺丝,甚至有些产品是一种型号螺丝用到底。而iPhone则 不同,由于内部各种元器件特别多,需要拆装的精密度要求也极高,为了能最大限度固定这些东西,它还单独为众多小部件设计了专用的小螺丝。这种高集成也加重 了iPhone内部空间狭小的问题,每一毫米的距离都显得弥足珍贵,而各个部件在保留功能和质量的同时都会尽量将体积做到更小。这也就是iPhone按键 排线一变再变的原因之一,苹果也不想它那么“娇气”,但为了手机整体,就不得不作出牺牲,是一种无奈之举。想想当初iPhone 4把SIM卡改成了Micro SIM,到后来iPhone 5又变成Nano SIM,这并不是耍帅、玩噱头,是iPhone内部真的缺那点儿空间。普通手机对应放置排线位置的空间明显要比iPhone宽敞得多,而大屏产品更是如 此,这也允许其使用更为厚实的排线。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众所周知,保修期内如果iPhone的按键出现了问题,苹果是可以免费维修甚至更换新机的。但是,如果超过保 修期的话,是需要单独支付维修费用。这部分单究竟应不应该由消费者来买呢?至少现在是需要的。我们确实承认苹果、iPhone追求极致的这种精神和理念, 但极致也是把双刃剑,有正反面,整体做到了极致,多多少少会让局部出现一些损失。虽然苹果已经做得够好了,但站在消费者角度来说,还是希望它能够正视按键 的问题,尽快做出更加妥善的解决方案。

      反过来从苹果的角度想保修这个问题,在质保期限内,无论更换新机还是元器件,对于苹果来说都是一比不小的开销,而这比开销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所以,苹果更应该从根本上去重视并解决按键易损这个问题。

      然而,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解决方案只有AssistiveTouch。虽然它可以部分缓解Home键和电源键的压力,但是操作步骤至少是物理键 的两倍,方便程度也大大受损,很多用户即使开启了这个功能也懒得去用,所以改善的意义并不大。不难想象,当初苹果从iOS 5开始加入AssistiveTouch,就是因为其自己也认识到了按键易损的问题,只是这种解决方案并不是很奏效。目前,iPhone 5s刚刚上市,并未大面积出现按键损坏问题,但是通过拆机来看,其按键排线与iPhone 5差别并不大,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同样的问题会在它身上得到延续。此外,这次iPhone 5s的Home键还增加了指纹识别技术,对于维修来说难度也相应增加。现在,我们也只能寄希望于未来iPhone 6能在按键上做出一些改进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按這成為會員

    3

    主題

    0

    好友

    761

    積分

    高中生

    Rank: 4

  • TA的每日心情

    2017-2-13 18:44
  • 簽到天數: 189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1142
    威望
    761
    主題
    3
    沙發
    發表於 2014-1-28 11:36:15 |只看該作者
    谢谢啊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按這成為會員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6-2 13:10 , Processed in 0.02140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