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和死海之间的犹地亚山区之巅,海拔790米,由圣殿、锡安、橄榄、赫茨尔等几座小山组成。耶路撒冷在希伯莱文中意为“和平之城”,其最著名的是1公里见方的老城,其城墙高12米,有8座城门,分为基督、阿拉伯、犹太、亚美尼亚4个区,老城东南0.14平方公里的圣殿山,是圣城中的圣城。虽被称为“和平之城”,但自它建城3000多年以来,不断被争夺,不断被洗劫,37次被征服,8次被毁灭,以父之名发起的圣战,从来没有停息过。夕阳中,我们来到了橄榄山,俯瞰夕阳中的耶路撒冷,城市在雾霭中散发出金色的光芒,也许这就是“金色的耶路撒冷”的由来。 这块原本是被圣经称之为流着“奶与蜜”的地方,却浸透了“血和泪”,这或许并不是上帝的初衷,而这一切的恩怨情仇都要从3000年前犹太人建国说起。 以色列国家博物馆中的第二圣殿复原模型 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首领大卫在耶路撒冷建立起以色列王国,而把耶路撒冷真正建成一座名副其实都城的人,是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王。他在耶路撒冷大兴土木,建造了一系列城市建筑,并遵照大卫王的遗愿,耗时七年,在莫利亚山上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圣殿,被称为“第一圣殿”。
公元一世纪前后,罗马皇帝三次远征耶路撒冷,在此建立了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宣布永远放逐犹太人。当罗马入侵者焚烧圣城的时候,据说六位天使从天而降,坐在圣殿墙上哭泣,泪水渗入石缝,使这段墙更坚固。其中西面一侧的墙最底层基石是希律王时期所造,被称为“西墙”。千百年来,从世界各地来朝圣的犹太人都在墙边追忆先人,常常掩面痛哭,因此它有着一个让人心碎的名字——哭墙。 哭墙不远处就是圆顶清真寺(萨赫莱清真寺),穆斯林相信圆顶清真寺中间的岩石就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见到真主的地方,也因此是耶路撒冷成为仅次于麦加和麦地纳的伊斯兰第三大圣地. 当犹太人流落异邦时,他们深情地唱道:“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了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耶路撒冷老城被约旦占领,犹太人被禁止前往哭墙祈祷。现在,他们终于回到了这里,哀哭自己的不幸,祈求人类的幸福。 祈祷者在哭墙前低声祈祷。 祈祷者在哭墙前低声祈祷。 世界各地的犹太信徒们聚集在这里。 墙体的石块斑驳,墙缝里还有三三两两杂草。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拉伯帝国占领巴勒斯坦,由于帝国内部实行宽容得宗教政策,所以哭墙没有被刻意损坏,反而被妥善保护起来,因此西墙历经千年历史仍然存在。 尽管该围墙为伊斯兰圣地西墙的一段,但犹太人仍然把它视为本民族信仰和团结的象征。今每逢犹太教安息日时,尚有人到哭墙去表示哀悼,还有许多信仰者将心愿或悼念之辞写于纸上塞进墙壁的缝隙里。 直到如今,哭墙脚下经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他们或围着一张张方桌做宗教仪式,或端坐在一条条长凳上念诵经文,或面壁肃立默默祈祷,或长跪在地悲戚啜泣。逢宗教节日,祈祷者及游人更多。哭墙分为两部分,中间隔一栅栏,男女分开祈祷。入男部,须带上用纸做的小帽,否则被视为异教徒而不准入内。在做正式祈祷时,要准备好两个装着“圣书”语录的小羊皮袋子,一个戴在头上,另一个捆在手臂上,身上披一件特制的披肩。教徒们在祈祷时,面对哭墙,口中念念有词,全身前仰后合,虔诚之态令人肃然起敬。 1967年,以色列侵略周围阿拉伯国家并占领整个耶路撒冷。近2000年来,西墙首次处于犹太人控制之下。以政府在西墙前辟出宽阔的广场,每逢阵亡将士纪念日、大屠杀纪念日、犹太新年、赎罪日等重要的国家或宗教节日,便在此举行纪念活动或宗教仪式。“哭墙”所在的破败街区后被拆除,成了一片宽阔的铺砌广场。虔诚的犹太教徒热切希望能重建这一圣殿,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将意味着要拆除后来在遗址上建起的穆斯林圣所。在圣殿地基附近近还建有一座犹太教堂和一座拉比学馆。 人们把心中的愿望遥寄给上帝。 人们把心中的愿望哭诉给上帝。 人们把心中的愿望哭诉给上帝听。 人们把心中的愿望唸给上帝听。 人们把心中的愿望哭诉给上帝听。 上帝把耶路撒冷给了人类,人类却用它来触发战争。要知道,这是不对的。希望有一天巴、以两国能够改变这一现实。 正像导游说的那样,哭墙不仅是哭,也是欢快的墙,犹太新娘会在婚礼前来到哭墙祝福幸福。
|